东莞塞车,世界感冒
上午八点,张大锤都会准时到达东莞某工业区的大门。
他是台湾一家工业自动化产品制造商的销售工程师。负责该片区的传感器销售。
他的工作是将成千上万的传感器卖给东莞地区数以万计的工厂,这些传感器代替了以往流水线上的检查工,只需一台几万块的设备,就可以精确无误地检测出流水线上的次品。
这个小小的工业区,汇集了100多家工厂,而类似的工业区,在东莞有超过500个。数十万的工人夜以继日在流水线上生产,成品则通过物流发往世界各地。
东莞是现时世界最大的电子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,行内说:“东莞至深圳的高速公路切断,全球70%的IT厂商将受影响。”
张大锤还记得,上班第一天,经理就跟他说:“东莞塞车,世界感冒。”
拿起,组装,放下
“有时候觉得挺悲哀的,你说几十年,天天都在流水线上,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,想想都后怕。”每次张大锤跟工厂老板去逛车间,每个工人都面无表情,像机器人一样。
拿起,组装,放下;拿起,组装,放下。
流水线工人的命运,也是东莞制造的缩影。
代工是绝大多数东莞工厂的核心业务,他们没有核心技术,现在却面临订单增长乏力,劳动力价格和土地成本高居不下的窘境。于是,传感器代替了人工,更具价格优势的东南亚也在逐渐侵吞东莞制造的市场份额。
而张大锤的使命就是:销售更多的传感器,铺满东莞的工厂;而这直接会导致更多的工人失业。这样一步一步的演变,只总结成了一句“工业化进程”,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。
内部消化,外部迁移
“现在行情不好,许多小厂都关了,今年业绩压力山大。”张大锤也发愁。
金融危机以来,许多小厂不堪重负,或被迫关闭,或被大厂吞并,马太效应在制造业一样适用。就是这些小作坊、小工厂,曾经造就了东莞制造的金字招牌,而今却要以这样一种悲剧的方式谢幕。
“只有不断扩大规模,才能压缩成本。”张大锤表示很无奈。
某些企业因为技术积累,逃过了被吞并的噩梦。张大锤讲过他客户的故事:东莞某家小作坊,老板初中毕业,做电子配件代工,赚了钱就拼命投入研发,招工程师。在当时大部分人还在低头苦干的时候,慢慢完成了自己的技术积累,现在已是某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。
“每次开车经过工业区,最震撼的就是绵延数公里的招工启事,不是工资低,是根本招不到人。听我东南亚的同事说,那里的电子装配工一个小时工资才4块钱。”
十年后的东南亚应该跟现在的东莞差不多。
投资者需要了解什么
东莞制造其实是中国制造的典型样本,而无论是“工业4.0”的构想,还是《中国制造2025》的政府规划,从概念到落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。作为投资者,我们如何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,找到好的公司呢?张大锤从行内人的角度,给了我两个建议:
1. 关注企业的研发费用占比。技术积累是制造型企业最大的壁垒,某家上市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占到公,司整体支出的比例,以及该比例在行业内的水准如何?这一点往往决定了这家企业的未来价值。
2. 关注公司的管理团队。一家上市公司,能否从制造业的瓶颈中跳脱出来,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?公开资料是一方面,例如高管的资历、学历等,但团队实力这个东西难以量化,也没有一定的标准,如果有机会听到业内人士的客观意见,可以作为比较好的分析依据。
封面:forwallpaper.com;内文图片:昵图网;文中主人公张大锤为化名。本文为财子佳人公众号原创作品,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内留言以索取授权。
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任何承诺与保障。过往表现并不保证未来业绩,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;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,风险自担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