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安分的股市,不满足的股民
听说中央又出狠招了!
上周六央行一则通告: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从山东广东两省扩大至九省。一时间,许多媒体纷纷把这个政策解读为“中国式量化宽松”的来临,有的甚至直接吹响了比09年更狠的,放水“七万亿”的号角。
“量化宽松”究竟是个什么鬼?此次“再贷款”政策是不是“量化宽松”的中国版本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政府打开钱袋啦
量化宽松(即QE)是政府的一项货币政策。
当经济极度不景气时,政府通过大量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(严重者甚至会收购一些公司的不良资产),向市场“注入”大量资金,以达到持续降低利率,刺激投资的目的。
如果说“降息”是减少企业拿钱的成本,那么“量化宽松”就是赤裸裸的“撒钱”行为,只有一个秘诀:买买买。一般而言,只有在降准降息等常规政策无济于事的情况下,政府才会慎重考虑采取量化宽松。
量化宽松的目标很简单:让利率长期保持在低水平。因此决定了量化宽松的特点:第一,金额庞大;第二,周期特长。相比降息是吃药,那么量化宽松就是动大手术了。
看看回购金额,就知道为什么是“大手术”了。
举个例子,2008年至2015年,美国政府一共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。首轮(QE1)历经三年,美联储出手买了1.725万亿美元资产。第二轮(QE2)美国收购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,第三轮(QE3)美国每月购买400亿美元资产,第四轮(QE4)美国政府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。
当然,量化宽松也存在巨大的争议。
第一,量化宽松,其实是变相“印钱”。大量向市场注入资金,刺激流动性,极有可能为日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。
第二,2008年金融危机,美国启动量化宽松,有人认为:这是政府在用纳税人的钱,给“那群华尔街的流氓”买单,而且企业的风险也被转移给了政府。(比如金融危机时期,美联储收购了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的大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)
八字还没一撇呢
当我们对于量化宽松有一个粗糙的了解,就会知道“中国式QE”这个说法过于夸张了。
再贷款和量化宽松最大的不同在于,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手里,干不干是银行的事;量化宽松是央行主导,一手操办,国家层面的大手笔。
考虑到当下的经济情况,引用国金证券分析师马鲲鹏的看法:目前银行不是没钱,而是兜里揣着钱,却没有合适的项目投。显然,这个政策锦上添花的成分更多,而非雪中送炭。
既然如此,大家为何还如此追捧呢?
被媒体过度解读
财子认为:大家对再贷款政策的热捧,心理预期多于实质的利好。
当下的中国人活得太压抑,导致随便一部喜剧烂片,都可以拿到几个亿的票房。
同理,经济不景气,甭管干实业的还是炒股的,都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给力的政策,拉大家一把。所以有任何利好,哪怕一点风吹草动,都容易被过度解读。
其次,大家认为这代表了央行的态度,预期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实质利好政策出台。
再有,这也可理解为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的“标题党”行为。
所以,才会出现诸如“中国式量化宽松来临”的惊人论断。八字还没一撇的事儿,说得跟真的一样。看来,以后看新闻,还真得多留个心眼儿才行。
本文为财子佳人原创作品。图片来源:百度图片;风险提示: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任何承诺与保障。过往表现并不保证未来业绩,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;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,风险自担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