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

 

“上市公司做大了,搞点副业又如何?”

 

 

俗话说“No Zuo No Die” ,这句话用在A股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身上,那是再合适不过了。从今天起,我们开启一个新的系列文章,点评一些上市公司是怎么“作死”的(本系列不定期更新,视财子心情和智力水平而定)。

 

今天我们来讲讲“多元化”,啊不,其实是“多元恶化”,因为不好好做主营业务,总想搞歪脑筋,整点“资本运作”博眼球的公司,大多没什么好下场。

 

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规律,人世间的道理莫过于此,虽然说“不想当裁缝的厨子不是好司机”,但哪怕一个厨子再有钱有势,让他在做菜之余兼职开个服装厂,大概率是会以破产收场的,因为他不懂。

 

一起来看看A股上市公司是怎么“多元恶化”的:

 

 

同心多元化

 

定义:新业务和主营业务在技术上有相关性,称为同心多元化。

 

典型案例:攀钢钒钛

 

攀钢钒钛的大股东鞍钢集团,旗下两个子公司鞍澳公司和鞍钢香港,花了十多年的时间,投资将近28个亿人民币,就为了澳大利亚一个卡拉拉铁矿。

 

当攀钢钒钛(主营炼钢)终于成功控股这个铁矿之后,国际大宗商品也进入了漫漫熊途,在过去的三年中,鞍澳公司亏损了60亿,鞍钢香港亏损近15亿,卡拉拉亏损近45亿。

 

大股东终于看不下去了,6月8日公告要把这部分资产剥离出去,卖给了旗下的鞍钢矿业(主营开矿)。

 

投资回报:2010年初至今这五年多来,该公司为投资者带来的总回报是-17.33%。而那些不幸在2011年铁矿石资产注入的时候买了这只股票的投资者,则仍有30%以上的浮亏

 

 

水平多元化

 

定义:新业务和主营业务没什么关联,但是可以吸引同一批客户的,称为水平多元化。

 

典型案例:*ST云网

 

这就是那个曾经的“湘鄂情”,号称“民营餐饮第一股”,后来改了个霸气侧露的名字叫“中科云网”,据说要搞大数据和新媒体,今年终于把自己玩成*ST了......

 

环保:2013年,出资5100万人民币设立了合肥天焱(做生物发电、供热等),占股51%。这个公司还是有点盈利能力的,2013年净利润1000多万,本来说好了要把另外49%股权也买过来,结果2014年的时候,公司又想转型做大数据了,于是这笔收购就此作罢。2014年,还是想搞环保(话说环保和餐馆还是有点关联性,比“大数据”强多了),于是又想收购一个“江苏中昱”,结果考察了一下还是不能买,交了5000万定金,至今也不知道收没收回来;

 

影视:也是去年的事情,这次又跨界到影视圈里,计划收购“中视精彩”,结果又黄了,交了1000万定金,貌似也没要回来;

 

餐饮:回过头来看看公司的主营业务,7月19日,湘鄂情在北京定慧寺的创始门店关门歇业,看来厨子不光当不了裁缝,也搞不了环保,拍不了电影,更别指望他去干什么大数据了。

 

投资回报:这家公司从2009年11月11日上市至今的五年多来,为投资者带来的总回报只有44%,这还是公司在“股灾”之前停牌的价格;公司发的债券已经实质性违约,复牌之后预计起码五个跌停,如果没有奇迹出现,退市恐怕在所难免

 


集团多元化

 

定义:足够大的公司做跟自己主营完全没关系的业务,称为集团多元化,前提是,公司得够“集团”的资格。

 

典型案例:青岛海尔

 

创立于1984年的海尔集团,号称“全球家电第一品牌”,应该称得上是个优秀的公司了。但是这样的公司搞多元化,效果又如何呢:

 

海尔金融:海尔集团“金三胖”加上信托全都干过,结局却是喜忧参半。

 

银行(成功):2001年底海尔出资六个亿控股青岛市商业银行,目前已经更名为青岛银行,计划今年四季度去香港上市,海尔集团现在仍是实际控制人;

 

证券(成功):2002年海尔4.7亿元入股长江证券,获得20%股权并成为第一大股东,到今年4月底,将全部股份作价100亿元转让给了“为国护盘”的刘益谦,13年来算上分红和股权转让的收益,应该远不止100亿;

 

保险(失败):2002年11月与美国纽约人寿共同出资设立,经营到2011年才第一次盈利,转年又亏损,期间美方股东已经撤退,终于到2012年将51%的股权转让给了北大方正集团;

 

信托(失败):2001年出资1.3亿,受让鞍山信托(现名安信信托)20%股权,不到一年便撤资了,将股份悉数还给了鞍山市财政局;

 

海尔电脑:2003年初,海尔与台湾宝成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创立海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,但海成公司的规模持续萎缩;06年又成立了海尔信息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,还是与宝成合资,但海尔电脑全部是代工生产,且这项业务并未体现在青岛海尔以及海尔电器(港股)的年报中,是否为集团盈利则无从考证。

 

海尔医药:1996年11月海尔药业成立,当时依靠一款名叫“采力”的保健品,海尔药业的销售规模迅速超过了1亿元。但好景不长,“采力”在1997年的短暂辉煌后迅速衰落。1998年,海尔进一步加大了对医药产业的投入并转而选择进入终端,在经营药房的尝试之后,就谋划全面进入医药流通业。

 

2004年12月,“海尔医药”正式亮相。按照当时的说法,海尔对医药的定位是“海尔药业做药品生产,海尔医药做医药流通”,实现“两条腿走路”。然而这一系列的努力都没能复制海尔在家电领域的奇迹,海尔药业的整体销售额依然只有1亿元,与国内领先的医药集团动辄上百亿元的销售收入相去甚远。于是, 在海尔一系列剥离缺乏竞争力行业的思路下,海尔历时10余年着力培育的医药业务,于2007年也进入了剥离的行列。

 

投资回报:说了这么多,海尔集团多元化的效果如何呢?如果从海尔集团多元化战略的起点,差不多2002年年初算起,到今天为止过去了13年半,海尔为投资者带来总计548%的回报,投资的年化收益率约为40%

 

看着还行?但如果海尔专注做好自己擅长的冰箱、洗衣机等产品,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多元化,结果会如何呢?虽然历史不能重演,但在同一时期,如果你买的是专注于做空调的格力电器,将获得4427%的总回报......

 

总结

 

海尔毫无疑问是一家优秀的企业,但优秀的企业不一定就是好的投资,盲目多元化的结果,往往对投资者的利益是一种损害。

 

至于那些借多元化之名,搞资本运作的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,就无需财子多言了。总而言之,如果你想做一名踏实的长期投资者,建议远离乱搞多元化的公司为好。

 


 

本文为财子佳人原创作品。图片来源:Bing.com;数据来源:Wind资讯;风险提示: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任何承诺与保障。过往表现并不保证未来业绩,投资可能带来本金损失;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,风险自担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财子佳人

财子佳人

277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说人话的投资小报 微信公众号:财子佳人

文章